二、无奈的笨贼

Dark Small Medium Large Translated Scroll to Bottom
根据某些阴谋家的理论,两个人知道的事就不是秘密。所以一般来讲,像偷武功秘笈这种高风险且十分注意隐密性(偷到了也不能张扬)的工作都是单独行动,少有团伙作案。
结果岳、蔡二个人却像低劣赌徒一样,进行孤注一掷地冒险。
在多方斡旋之下,经过一番博弈,大房妥协,与二房共同开发《葵花宝典》。两房各派一人组成“华山派窃书二人组”,既为伙伴,又互为中纪委。
试问,团伙作案的优势是什么?
正面教材即是《九阴真经》失窃案。这也许是金庸作品中最成功最经典的一起窃书案,一直以来都被人津津乐道。作案者是一对高智商夫妇,丈夫叫黄药师妻子叫冯蘅,此案的受害者是一个患有多动症的老年人,名叫周伯通。
但是事实真是如此么?
不过也有例外,倘若有关注武林史的有心人,应该还记得发生在南宋中期的《九阴真经》失窃案、发生在南宋末年的《九阳真经》失窃案,都是由两人组成团伙作案的。
岳、蔡二人显然在模仿当年的黄药师夫妇,连作案手法也是一样的,不窃纸页只窃内容,用当今的一个名词,这叫“高智商犯罪”。然而岳、蔡二人又学得不彻底,画虎不成反类犬。
于是就发生了那起拙劣无比的窃书案,掀起江湖百年血雨腥风。
这一案例教训后人,宁愿单干,也不要搭伙不可靠的队友。
有理由相信,岳、蔡二人是华山派千挑万选出来的人才,日后这两人更是被尊奉为“气宗”与“剑宗”之祖,两人的才智必定有过人之处。而且,不像黄药师路遇周伯通是个偶然事件,黄药师夫妇作案那是临时起意,岳、蔡二人应该早在几周甚至几个月前就开始策划这一行动,按说每一个细节都该经过反复推敲,以求万无一失。
聪明人作傻事,必有其不得不作的理由。
而如果进一步推敲此事,更觉得岳、蔡似乎蠢不可及。
非也,非也。
反面教材则是《九阳真经》失窃案。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原因在于作案团伙的两个成员各怀鬼胎,互不信任。这两人一个是湖南九头鸟,自称潇湘子,另一个是波斯商人,取了个汉人名字叫尹克西。本案的受害方是大名鼎鼎的嵩山少林藏经阁,直接负责人是一对师徒,师父法名觉远,徒弟带发修行,名叫张君宝,若干年后,他改名为张三丰。
其实分工配合一点都不难,只要在路边随手抓两个小毛贼不耻下问一下,他们就能教会华山派的大侠们一个传统而实用的技巧:一人翻墙入室,另一人在外望风,就可以使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变得从容不迫。况且,他们只偷书的内容,并没有露出破绽,一次不行,可以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何必非得毕其功于一役?
本案例的作案手法毫无新意,主要分三步:一、混入少林,二、顺手牢羊,三、远走高飞。由于觉远和尚是个顶极老宅男,秉承少林寺宅男一族迂腐天真的传统,所以两人很轻易地完成了前两步,只是在远走高飞时,两人遭遇觉远师徒的追赶。不过潇、尹两人都是阅人无数的老江湖,对付觉远、张君宝一老一少两枚宅男根本不在话下,他们将经书藏到一个猿猴的肚子里,轻易躲过了搜查……此二人如果生在明、清,必能中举;如果生在当下,可以做毒枭。
如果回答“人多”,那就太低级了。盗窃又不是抢劫,人多势众不仅无用,反而可能因为目标过大而误事,所以正确答案是“有分工、有配合”。当年黄药师夫妇的分工就十分明确,黄药师负责与周伯通扯淡、打弹子,吸引其注意力,给冯蘅创造心无旁骛的作案环境,进行速记。如此默契的配合,是周伯通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
恰在此时,《葵花宝典》重现江湖。其中一房或者是两房同时心动了,大房开始训练得意弟子岳肃(或者蔡子峰)练习福建话,这些异常举动被时刻窥视着的二房觉察。就如当年巴基斯坦不能容忍印度独有核武器一样,二房也很没有安全感,于是要求大房资源共享,否则就撕破脸皮开打,大不了同归于尽。
方证和尚说岳、蔡师兄弟二人“亲逾同胞骨肉”,事实上这对“同胞骨肉”各怀肚皮、彼此猜忌,都怕对方独吞了宝典,自己分不到一杯羹。因此,索性抱成团齐死齐活,“一人读一半”,如果我得不到,你也别想独美……这种操蛋心理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
此案的作案手法极为高明,非常人所为,主要原理是运用妻子冯蘅大脑惊人的闪存功能快速复制文本,然后粘贴到别处。这个作案方法在如今这个拥有电脑这一个邪恶的发明的时代已经大行其道,成为许多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知名作家、网络写手欺世盗名安身立命牟取利益的必要手段,但是在科技落后的南宋,这一手法是不可思议的。
这个理由实际根本站不住脚。但凡在受过初等教育、受过语文课荼毒的国人,在“背诵”这个技术性问题上都有发言权,试问,你在教室里自己座位上默记记得快,还是被拉到老师办公室里记得快?
此外,黄药师夫妇都长着天使外表恶魔肚肠,又都极有表演天赋,因此有很强欺骗性,使受害者被卖了还替你数钱。《九阴真经》在受害人周伯通的眼皮底下被偷走,但他却浑然不觉,直到数年之后得到师侄丘处机冒死打探来的情报,这才恍然大悟。事后周伯通总结教训,提醒后人除了不要随意教别人点穴在别人身上摸来摸去,更不要随随便便与别人打弹子玩,千万不能随随便便借书给朋友的老婆。
“气宗”与“剑宗”确实是始于岳、蔡二人,但华山派内部的勾心斗角却早已有之,只是到了岳、蔡二人的时代,这内斗披上了“气剑之争”的外衣变得公开化表面化,愈演愈烈,最终酿成惨烈内战。后人记住了最激烈残酷的那一段,却忽视了早已潜伏于地底的那段暗流。
“一人读一半”却完全违背了这一方针,两人凑在一起背书实则就是冒险,赌的就是那段时间没人撞进来,否则就是人脏俱获,华山、少林彻底交恶。
窃书最常见也最省事的方法是顺手牵羊将书拿走,但是华山派为何要特点选出两个人来,用默记这一种费心费时的方法来窃书?还不是因为少林势力庞大,华山派惹不起,所以选择这种不露形迹的方式窃书,不至于公开得罪少林。
为什么没有分工?方证和尚的理解是作案时间很不充裕,两人生怕默记了一半有人闯进来撞见,来不及阅完全书,所以“一人读一半”,节省一半时间。
当时的华山派就像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宅院,表面一团和气,实际已分成大房、二房两股势力,彼此明争暗斗却又不撕破脸。两房实力不相上下,谁也不能压谁一头,胶着中双方都想方设法要扩充实力。
但是两人最终一无所获,原因在于内讧,都想吃独食,结果双双毙命于昆仑山上,白白便宜了一个没车没房父母双亡,身患绝症没有医保,然后又被女人欺骗感情,坠崖轻生的名叫张无忌的倒霉孩子。
“窃书”在金庸大神笔下的江湖中司空见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几乎每本书里都会涌现一两个窃书贼,在《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书中甚至还出现了窃书贼扎堆,同行业激烈竞争的现象。
我们可以管中窥豹,推想出整个窃书计划是如何出笼的:
这个理由就是内讧。岳肃、蔡子峰被后世认为是华山派“气宗”与“剑宗”的鼻祖,是此后华山派百年内斗的根源。在《笑傲江湖》第三十章里,史学达人方证老和尚说:“华山派岳肃、蔡子峰二人……所见宝典经文不同,在武学上重气、重剑的偏歧,却已分别跟门人弟子详细讲论过,华山派后来分为气剑两宗,同门相残,便种因于此。”
对于意图合伙盗窃《葵花宝典》的岳、蔡二人而言,以上案例都有借鉴作用,而且正好一个是正面教材,另一个是反面教材。
可见他们根本没有分工,正式上场时这两人就像撞在一起的没头苍蝇,头贴头脸对脸,凑在一块一齐动手。
对于任何人而言,情绪起伏会影响其对外界事物的反应灵敏程度,试想当时岳、蔡二人高度紧张,每有风吹草动背上都是一阵冷汗,神经紧崩到差点崩溃。以这样的精神状态作任何事都会事倍功半,更别说是在凝神默记大段诘牙聱口的技术性文章了。往常一个时辰能记住的内容,现在也许两个时辰都记不全,所以“节省时间”这个说法纯粹是扯淡。
人比人气死人,看完黄药师夫妇,再来看岳、蔡二人的配合,简直让人吐血。他们的特点就是没有配合,一百年后有历史爱好者方证和尚向华山派的弃徒令狐冲记述这一段历史,他如此描述岳、蔡当时的行为:“……其实匆匆之际,二人不及同时遍阅全书,当下二人分读,一个人读一半,后来回到华山,共同参悟研讨……”(《笑傲江湖》第三十章)
不过话又说回来,岳、蔡二人后来各自开宗立派,被尊为宗师鼻祖,应该不是那种不分轻重缓急,因为私怨坏大事的人。二人之间的猜忌看来不是私怨,而是各为其主不得不然,他俩在莆田少林寺里勾心斗角,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一刻灵魂附体的是个一分为二的华山派。
这是什么道理?
《易筋经》、《九阴真经》、《九阳真经》、《神照经》等等等,这些武功秘笈无一例外都遭过贼惦记。惦记它们从大侠枭雄一方霸主到鸡鸣狗盗丫环奴仆,形形色|色都有,其中有巧贼也有笨蛋,手段有明抢的也有暗偷的,结果有成功的也有失手的。一代又一代的窃书贼前仆后继地奔赴第一线,留下不少经典案例,极大丰富了多姿多彩的江湖历史。